为什么很多城市都选月季作“市花”?
月季(学名:Rosa chinensis )为植物分类学中蔷薇科蔷薇属的植物,是野生蔷薇的一种。野生蔷薇经过人们对它长期的人工栽培和品种选育工作,最后培育出在一年中能反复开花的蔷薇,即月季。月季因月月季季鲜花盛开而得名。别名有:月季花、月月红、斗雪红、长春花、四季花、胜春、瘦客等。在1986年与菊花一起被选定为北京市的市花,初步统计在我国选定月季为市花的城市还有天津、大连、锦州、西安、长治、石家庄、邯郸、邢台、沧州、廊坊、济宁、青岛、威海、郑州、商丘、漯河、淮阳(县)、驻马店、焦作、平顶山、三门峡、新乡、信阳、随州、宜昌、恩施、娄底、邵阳、衡阳、南昌、鹰潭、吉安、新余、芜湖、安庆、蚌埠、阜阳、淮南等38个城市。 月季花姿秀美,花色绮丽、花大色美,按月开放,四季不断,历来深受各国人民喜爱,素有“花中皇后”的美称。在花卉市场上,月季、蔷薇、玫瑰三者通称为玫瑰。用作切花的玫瑰实为现代品种月季,因此,称它为玫瑰不如称它为月季更为准确。月季在各种礼仪场合是最常用的切花材料。在花语中,红月季表示纯洁的爱,热恋或热情可嘉、贞节等,人们多把它作为爱情的信物,爱的代名词,是情人节首选花卉,红月季的蓓蕾还表示可爱;白月季寓意尊敬和崇高,在日本,白玫瑰(月季)像征父爱,是父亲节的主要用花;粉红月季表示初恋;黑色月季表示有个性和创意;蓝紫色月季表示珍贵、珍稀;橙黄色月季表示富有青春气息、美丽;黄色月季表示道歉(但在法国人看来是妒忌或不忠诚);绿白色月季表示纯真、俭朴或赤子之心;双色月季表示矛盾或兴趣较多;三色月季表示博学多才、深情。 月季原产于我国,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神农时代就有人把野月季挖回家栽植,汉朝时宫廷花园中已大量栽培,唐朝时更为普遍。由于我国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适于蔷薇生长,所以我国古代月季栽培大部分集中在长江流域一带。中国的六朝南齐(公元497—501年)诗人谢眺有《咏墙薇》诗句描述蔷薇花为红色。而古代月季的栽培,见之记载的则要比蔷薇晚二、三百年左右。宋代宋祁著《益都方物略记》记载:“此花即东方所谓四季花者,翠蔓红花,属少霜雪,此花得终岁,十二月辄一开。”那时成都已有栽培月季。明代刘侗著《帝京景物略》中也写了“长春花”,当时北京丰台草桥一带也种月季,供宫廷摆设。在李时珍(公元1950年)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有药用用途的记载,但我国记载栽培月季的文献最早为王象晋(公元1621年)的二如堂《群芳谱》,他在著作中写到“月季一名‘长春花’,一名‘月月红’,一名斗雪红,一名‘胜红’,一名‘瘦客’。灌生,处处有,人家多栽插之。青茎长蔓,叶小于蔷薇,茎与叶都有刺。花有红、白及淡红三色,逐月开放,四时不绝。花千叶厚瓣,亦蔷薇类也。”由此可见在当时月季早已普遍栽培,成为处处可见的观赏花卉了。这比欧洲人从中国引进月季的记载早了月一百六十多年。到了明末清初,月季的栽培品种就大大增加了,清代许光照所藏的《月季花谱》收集有64个品种之多,另一本评花馆的《月季画谱》中记载品种月季有109种。清代《花镜》一书(公元1688年)写到:“月季一名‘斗雪红’,一名‘胜春’,俗名 ‘月月红’。藤本丛生,枝干多刺而不甚长。四季开红花,有深浅白之异,与蔷薇相类,而香尤过之。须植不见日处,见日则白者一二红矣。分栽、扦插俱可。但多虫莠,需以鱼腹腥水浇。人多以盆植为清玩。”这已简单说明了栽培繁殖月季的主要原则。并可看出有白色月季遇日光变红的品种,类似当今栽培的某些现代月季品种。由于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建立,中国大多时间处于战乱年代,民不聊生,中国的本种月季在解放初期仅存数十个品种在江南一带栽种。
月季(学名:Rosa chinensis )为植物分类学中蔷薇科蔷薇属的植物,是野生蔷薇的一种。野生蔷薇经过人们对它长期的人工栽培和品种选育工作,最后培育出在一年中能反复开花的蔷薇,即月季。月季因月月季季鲜花盛开而得名。别名有:月季花、月月红、斗雪红、长春花、四季花、胜春、瘦客等。在1986年与菊花一起被选定为北京市的市花,初步统计在我国选定月季为市花的城市还有天津、大连、锦州、西安、长治、石家庄、邯郸、邢台、沧州、廊坊、济宁、青岛、威海、郑州、商丘、漯河、淮阳(县)、驻马店、焦作、平顶山、三门峡、新乡、信阳、随州、宜昌、恩施、娄底、邵阳、衡阳、南昌、鹰潭、吉安、新余、芜湖、安庆、蚌埠、阜阳、淮南等38个城市。 月季花姿秀美,花色绮丽、花大色美,按月开放,四季不断,历来深受各国人民喜爱,素有“花中皇后”的美称。在花卉市场上,月季、蔷薇、玫瑰三者通称为玫瑰。用作切花的玫瑰实为现代品种月季,因此,称它为玫瑰不如称它为月季更为准确。月季在各种礼仪场合是最常用的切花材料。在花语中,红月季表示纯洁的爱,热恋或热情可嘉、贞节等,人们多把它作为爱情的信物,爱的代名词,是情人节首选花卉,红月季的蓓蕾还表示可爱;白月季寓意尊敬和崇高,在日本,白玫瑰(月季)像征父爱,是父亲节的主要用花;粉红月季表示初恋;黑色月季表示有个性和创意;蓝紫色月季表示珍贵、珍稀;橙黄色月季表示富有青春气息、美丽;黄色月季表示道歉(但在法国人看来是妒忌或不忠诚);绿白色月季表示纯真、俭朴或赤子之心;双色月季表示矛盾或兴趣较多;三色月季表示博学多才、深情。 月季原产于我国,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神农时代就有人把野月季挖回家栽植,汉朝时宫廷花园中已大量栽培,唐朝时更为普遍。由于我国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适于蔷薇生长,所以我国古代月季栽培大部分集中在长江流域一带。中国的六朝南齐(公元497—501年)诗人谢眺有《咏墙薇》诗句描述蔷薇花为红色。而古代月季的栽培,见之记载的则要比蔷薇晚二、三百年左右。宋代宋祁著《益都方物略记》记载:“此花即东方所谓四季花者,翠蔓红花,属少霜雪,此花得终岁,十二月辄一开。”那时成都已有栽培月季。明代刘侗著《帝京景物略》中也写了“长春花”,当时北京丰台草桥一带也种月季,供宫廷摆设。在李时珍(公元1950年)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有药用用途的记载,但我国记载栽培月季的文献最早为王象晋(公元1621年)的二如堂《群芳谱》,他在著作中写到“月季一名‘长春花’,一名‘月月红’,一名斗雪红,一名‘胜红’,一名‘瘦客’。灌生,处处有,人家多栽插之。青茎长蔓,叶小于蔷薇,茎与叶都有刺。花有红、白及淡红三色,逐月开放,四时不绝。花千叶厚瓣,亦蔷薇类也。”由此可见在当时月季早已普遍栽培,成为处处可见的观赏花卉了。这比欧洲人从中国引进月季的记载早了月一百六十多年。到了明末清初,月季的栽培品种就大大增加了,清代许光照所藏的《月季花谱》收集有64个品种之多,另一本评花馆的《月季画谱》中记载品种月季有109种。清代《花镜》一书(公元1688年)写到:“月季一名‘斗雪红’,一名‘胜春’,俗名 ‘月月红’。藤本丛生,枝干多刺而不甚长。四季开红花,有深浅白之异,与蔷薇相类,而香尤过之。须植不见日处,见日则白者一二红矣。分栽、扦插俱可。但多虫莠,需以鱼腹腥水浇。人多以盆植为清玩。”这已简单说明了栽培繁殖月季的主要原则。并可看出有白色月季遇日光变红的品种,类似当今栽培的某些现代月季品种。由于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建立,中国大多时间处于战乱年代,民不聊生,中国的本种月季在解放初期仅存数十个品种在江南一带栽种。
月季是中国的本土植物,被称为花中皇后,月季花荣秀美,姿色多样,四时常开,深受人们的喜爱,中国有52个城市将他选为市花,1985年5月月季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第五位。
市树/花的选择原则
1、充分地考虑到当地的地域特征和植物的适应性
总体比较看来,各地的乡土植物在所有“市树/花”中数量占有了绝对的优势,而其中观赏性状优良的植物种类更是成为“市树/花”的首选。乡土植物是长期自然选择和适应性进化的结果,自然也能够最大程度的适应当地气候特征和代表当地的地域特点。
2、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能够代表城市形象
文化内涵是“市树、市花”在文化层面的贡献。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其贡献之一就是以植物为丰富的文化信息载体来强调所谓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也就是通过物化自己的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和链接独特的形象联想来实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植物是人格美、品德美、心灵美的象征,也可以是修身养性的参照。而创造这种独特的物我关系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让群众对相关文化愉快接受并耳熟能详,才能借助于群众的力量和行动来继续深化这种内涵。
有时我们在谈到某个城市时,经常会用它的特别但能够代表其基本特征的雅称,例如我们用“榕城”来指代福州,用“蓉城”来指代成都,在知道榕树和芙蓉是两个市的市树、市花及看到两个城市街道绿化美化的主要树种也是两种植物时,就会顿悟:这样的雅称真的是恰如其分!各地的“市树、市花”是一类非常具有地域认同感的事物。有这样的认同感存在,就容易产生一种城市归属感、一种独特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这也是我们提倡确定“市树、市花”的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