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病虫害防治 > 正文

大棚草霉种植技术

发布时间:2025-04-28 19:31编辑:白云鲜花网归类:病虫害防治

一、大棚草霉种植技术

草莓营养丰富,比苹果、葡萄含量还高。大棚草莓栽培容易,管理方便,生产成本低,产量高,收益好。 

一、培育壮苗 

8月上中旬,选择草莓匍匐茎上前期生长的健壮小苗,移植到露地苗床或塑料钵中进行育苗,要求育苗床土或钵土保水性、透气性好,草莓移植后需覆盖遮阳网降温。 

二、合理定植 

定植前对定植大棚内土壤进行耕翻。同时亩施腐熟厩肥3000~ 4000kg ,复合肥50~ 60kg 作基地,然后作畦,畦宽(连沟) 1米 , 6米 宽标准大棚可作6畦,畦沟深25~ 30cm 。9月中下旬选择新叶正常开展,小叶对称,叶色浓绿叶柄粗,叶片大,长势健壮,丰产性好的幼苗进行定植。 

三、温湿度控制 

一般白天温度控制在25 -28℃ 之间,不要超过30度,晚上以7度为宜。初花期保持25度,成花期掌握在23度。十二月下旬到一月底之间,棚温低于5度时,应在大棚内设小拱棚复扣膜,极端低温时应采用三层膜保温。棚内湿度开花前控制在80%以下,开花至果实膨大控制在60%为宜。为防止高温高湿发病,喷洒“新高脂膜”乳剂800倍液,隔10天左右一次,共2次。到翌年4月份,气温明显回升可拆除大棚两边的围膜,加大通风量,起到降温降湿作用,延长果实的采摘期。 

四、肥水管理 

根据草莓生长情况及时补充磷钾肥及多元微量元素。整个生长过程中要有充足的水分,开花期土壤水分可稍干些,在草莓生长旺盛期和浆果膨大期需水较多。灌水可结合施肥进行,将肥溶于水中配成1000倍左右溶液施用。第二年开春后随着气温回升,生产速度加快,为避免草莓果实酸化,应增施钾肥,每亩施0.3%硫酸钾 5公斤 左右。另外,在开花前、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喷施“壮果蒂灵”+0.3%-0.5%尿素加0.3%磷酸二氢钾液,株施尿素0.1 -0.2公斤 ,补充果实生长所需养分,提高灌浆质量。 

五、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虫有蚜虫、叶螨、灰霉病、白粉病及芽枯病等。对蚜虫、红蜘蛛可喷10%吡虫啉4000-6000倍、2000-2500倍螨死净。灰霉病在高温高湿以及草莓生长旺盛期最易发生,可用50%速克灵800倍防治,效果很好。对芽枯病,摘老叶、通风透光,每隔一周喷一次1000倍多氧霉素或600倍敌菌丹水溶液。 

大棚草莓上市早,收益非常可观,因此,加强大棚草莓的管理技术,实现早丰收、早受益。

二、大棚草莓的灰霉病怎样控制

专家解答

灰霉病是草莓常见的一种病害,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棚室生产草莓,由于湿度大,发病概率更高。灰霉病的病原为真菌,发病早期可感染叶柄、叶片、花蕾、花朵和果梗,叶和果梗发病部位产生褐色水渍状斑。浆果成熟期,危害症状非常明显。受侵染的浆果初期出现油渍状浅色小斑点,然后扩大到整个果实,果肉变软,表面密生灰色霉状物。未成熟的果实感染初期产生淡褐色干枯病斑,后期呈干腐状。叶片及匍匐茎感染后,初期出现暗黑色病斑,严重时干枯死亡。该病在气温20℃左右,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易发病;在空气干燥,气温31℃以上或2℃以下的高温和低温条件下发病较轻。灰霉菌孢子从健全组织侵入的能力较弱,多从伤口或枯死的部位侵入。

防治措施:

(1)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密植;经常去除老叶、枯叶;防止氮肥过量造成秧苗枝叶郁闭。

(2)减少病菌来源在定植前要对土壤消毒;生长过程中要及时清除烂果和落果。

(3)降低湿度采取高垄、地膜覆盖方法降低棚室内湿度;用滴灌或膜下灌溉技术控制水分过量;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4)药物防治从草莓现蕾至开花要喷药保护,使用的药剂有甲基托布津500~1000倍液,波尔多液200倍液,多菌灵1000倍液。当初见发病可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粒粉剂600倍液。也可用沈阳农业大学研制的烟剂2号或灰霉净烟剂熏烟,每667米2用量350克。

提示板

灰霉病是草莓重要病害,发病重的年份产量损失可达50%以上。在草莓棚室生产中,在定植前要清除枯枝烂叶与杂草,并对土壤消毒,消除传染源。在生长季节里,通过通风降低湿度,消除病菌生存条件。现蕾至开花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进行防控。发病时选择高效低毒的杀菌剂防治。

三、怎样防治草莓灰霉病?

灰霉病是危害草莓的重要病害,主要侵染花器和果实。花器染病,初在花萼上出现水渍状小点,后扩展为近圆形至不定形斑,并由花萼延及子房及幼果,最终致花器受害、幼果湿腐,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褐色霉状物;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青果上,柱头成水渍状,发展后形成淡褐色斑,向果内扩展,致果实湿腐软化,病部也产生灰褐色霉状物,果实易脱落,若环境干燥病果呈干腐状;此外茎叶也可能受害,患处成褐色至深褐色,水渍状,严重时受害部位腐烂。

该病菌在气温18~23℃和高温条件下大量繁殖,在受害植物组织内越冬,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农事操作等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连作地块病残物多、施用氮肥过多、过度密植、栽植垄过低、植株基部老叶多以及垄上积水、棚内通气不良等发病严重。

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制度;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定植前可亩撒施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6千克后耙入土中,防病效果好;控制栽植密度,避免过多施用氮素肥料,防止支柱徒长;及时摘除枯叶、老叶、病叶、病蛤、病果,并带出大棚外烧毁或深埋;利用中午气温高时通风换气,避免草莓长期处于高湿状态;适时采收鲜果,防止过熟腐烂。发病初期可用6.5%甲霉灵超细粉尘剂,每亩每次用1千克,60%防霉宝超微粉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500~6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等,隔7~10天防治1次,可连续防治2~3次。

上一篇:树木怎样防虫? 下一篇:什么是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的常用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