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的病害及防治?
一、葱的病害及防治?
一、主要病虫害种类
香葱生长过程中,病虫害主要有疫病、锈病、根腐病、蓟马、蚜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蛴螬、地老虎、葱蛆等。
二、防控策略
对标香葱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环境安全,以实施绿色防控技术为抓手,突出人工除草、免疫诱抗、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技术措施,切实提高防控效果,有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香葱种植基地禁止违法使用禁限农药,禁止违规使用化学除草剂。
三、绿色防控技术
(一)农业防治
1、轮作换茬。与非葱蒜类作物轮作,可采取“姜-葱-葱”、“稻-葱-葱”等种植方式,减轻根腐病等土传病害发生。
2、人工除草,清洁田园。香葱种植田块进行人工除草,及时摘除病叶,拔除病株,带出田外集中集中掩埋,掩埋深度45厘米以上
二、莴笋主要病害及防治?
莴笋主要病害有:
1. 炭疽病:病菌侵入莴笋叶片、茎部和嫩芽,形成黑色病斑,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如及时清除病残体、保持通风透光、避免过度密植等。
2. 疫病:病菌侵入莴笋根部和茎部,导致植株发黄、萎蔫、死亡。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如保持土壤通气性、避免过度浇水、加强施肥等。
3. 立枯病:病菌侵入莴笋根部和茎部,导致植株发黄、萎蔫、死亡。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如保持土壤通气性、避免过度浇水、加强施肥等。
4. 灰霉病:病菌侵入莴笋叶片、茎部和嫩芽,形成灰色霉斑,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如及时清除病残体、保持通风透光、避免过度密植等。
5. 病毒病:病毒侵入莴笋,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形、花果畸形等。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如及时清除病残体、加强施肥等。
总的来说,预防病害的发生是最好的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选用抗病品种、保持土壤通气性等都是有效的措施。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病害的植株,及时清除病残体、加强施肥等也是必要的防治措施。
三、甘蔗病害及防治方法?
(一)凤梨病
凤梨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侵染甘蔗种苗,使其不能萌发而造成严重损失。低温、高湿,长期阴雨天气或过于干旱等不利于蔗苗萌发的因素,均可诱使本病发生。
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
2.种苗消毒。用50%多菌灵或托布津各1000倍液浸种10min。
3.将种苗剥荚后用2%石灰水浸种12—24h,或用清水浸种1—2天。
4.实行水旱轮作。
(二)赤腐病
赤腐病属于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蔗茎及叶片中脉。被害茎早期外表无任何症状,茎纵剖时,可见蔗肉红色,中部夹杂与蔗茎垂直的白色圆形或长形斑块,发出淀粉发酵的酸味,受害蔗叶中脉初期呈鲜红色小点,迅速扩展为纺锤形,叶中央枯死成灰白色或秆黄色,边缘呈暗红色。病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7℃。通过螟害孔、生长裂缝等入侵。
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
2.在52℃的温水中加入50%苯来特1500倍悬浮液浸种20—30min,或用52℃热水浸后再浸入0.2%—0.3%有机汞剂中2—3min。
3.及时消灭螟虫。
4.甘蔗收获后,及时将病株、病叶烧毁。
(三)黑穗病
黑穗病属真菌性病害。以蔗茎顶端部生长出一条黑色鞭状物(黑穗)为明显特征,其黑穗短者笔直,长者或卷曲或弯曲,无分枝。感病蔗种萌发较早,蔗株生长纤弱。叶片狭长,色淡绿,节间短。宿根蔗、分蘖茎和干旱、瘦瘠而管理差的蔗田发病较多。高温高湿,雨季或蔗田积水,旱后较多雨等,为本病发生的有利条件。传播媒介主要是气流。
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
2.种苗消毒。用0.5%甲氧乙氯汞浸种5min,或用50—52℃温水浸20min。
3.适当多施磷钾肥料以促使甘蔗早生快发。
4.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
5.实行轮作,发病区不留宿根。
四、莴笋病害图片及防治?
一、霜霉病
1、是莴笋的主要病害。春莴苣和秋莴笋都有发生,特别是春季莴笋受害严重,在春莴笋封行时最易发生。
2、防治方法:农业措施防治,选择抗病品种,轮作,适当控制栽培密度,施足底肥,增加磷钾肥,加强苗期水肥管理,开沟排水,灌水施肥采用沟灌水等降低田间湿度。莲座期及时预防,收获后清除病残体等。
二、灰霉病
1、该菌为害叶片和茎,叶片病斑初呈水浸状,扩大后呈不规则的灰褐色斑,湿度大时病部产生一层灰霉。茎部染病先在基部产生浸水状小斑,扩大后茎基部腐烂,和生灰褐色或灰绿色霉层。高温干燥,病株逐渐干枯死亡,潮湿条件下,病株从基部向上溃烂。
2、预防方法:发病初期,喷洒50%溶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28%灰霉立克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灭霉菌灵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腐霉可利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灰霉菌核净悬浮剂1200倍液,或65%万霉灵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扑海因等。各种药剂交替使用。根据病情7~10天喷施1次,连续防治3~4次。
三、软腐病
1、高温、多雨、虫多、伤口多、黑腐病重以及地势低洼、播种较早、田间积水的地块,发病严重。
2、防治方法:农业措施防治,选择抗病品种,如直立品种植株,茎基部水分容易蒸发,伤口易愈合,应选择能减少病菌侵入,宜选择地势较高、灌排水条件好的地区,避免选择低洼易涝地块,实施轮作,基肥充分腐熟,铲除病株,病穴用石灰消毒。
四、菌核病
1、除了危害莴笋外,也危害大白菜、甘蓝、萝卜、葱等蔬菜。其主要症状是地面茎基部先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然后向上扩展蔓延和腐烂,病部遍布白色丝状物和黑色鼠屎状大颗粒。病株叶片变黄枯萎了。
2、防治方法:实行3~4年的轮作。用浓度为10%的盐水选择种子,除去混入种子中的菌核。深耕培,开沟排水,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
五、病毒病
1、莴笋染病后一般表现为花叶,严重的萎缩和黄化,汁液等进行非持久性传毒。
2、防治方法: 注意防治蚜虫,选用艾美乐、辟蚜雾等进行防治。或用金毒冠1000倍液防治,或者用50%多菌灵1000倍液体。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五、豆角病害图谱及防治?
1、豆角锈病
症状:发病初期的叶片下面出现星星点点褪绿黄白色斑点,斑点逐渐增多,直至密布整张叶片。在病斑相应的背面生成黄褐色稍突起的斑点,表皮破裂后,散出红褐色粉末。
防治:在防治豆角锈病时,可以用氟硅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药剂进行防治,交替用药,效果要好一些。
病发初期药剂可选用50%硫磺悬浮剂15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0%粉锈灵乳油800--1000倍液。每隔8--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2、豆角疫病
症状:病部初时呈水渍状,后环绕茎部湿腐缢缩,病部以上叶蔓枯死。湿度大时,皮层腐烂,表面产生白霉。叶片染病初呈暗绿色水渍状斑,后扩大为圆形淡褐色斑,表面生白霉。
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药保护,可选用58%雷多米尔锰锌可溶性粉剂500--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可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3、豆角炭疽病
症状:炭疽病从苗期到开花结荚期都会发生,在茎蔓上发病时,有长条形的病斑,豆荚上染病有圆形凹陷的病斑,有粘稠物。
防治:从苗期开始做好预防,一般打两遍药,后期就很难再发病了。可以用咪鲜胺、嘧菌酯等药剂进行防治,中间间隔7~10天。
4、豆角煤污病
症状:主要集中到老叶上,叶片正反两面有红褐色病斑,当湿度大时,有灰色霉层。
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及时喷药防治,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4%洛氨铜水剂4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5、豆角病毒病
症状:叶片出现深、浅绿相间的花叶,花叶的绿色部分突起或凹下形成袋形,叶片通常向下弯曲,有些品种感病后叶片变畸形。
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注意防治蚜虫,截断蚜虫传播途径。
6、豆角立枯病
症状: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最后干枯死亡,但不倒伏。
防治:可用恶霉灵·甲霜灵灌根,补施叶面肥,同时要清沟沥水,降低土壤湿度,注意合理密植。该病预防为主。
六、茶梅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一般造成其掉叶的原因有:
1 冻害 叶子成酱油色掉落。
2 红蜘蛛 叶子成片黄,然后掉落。
3 干 长时间不浇水叶子先焉萎然后变黄掉落。
4 干湿差距过大 植株长时间不浇水后忽然浇如大量水后根本未适应掉叶。 5环境的变化 在温室大棚里忽然转移到有空调的风口出而引起的掉叶。 6 光线不好 放在光照不好的地方引起的掉叶。 7 施肥过量 过量引起的掉叶。 8新陈代谢引起的吊叶,但不会大面积的掉叶。9 病害引起好黄叶。10 微量元素缺乏引起黄叶。就想到这么多了。
七、黄豆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1、大豆灰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也侵染茎、荚和豆粒。叶片染病,叶片上先产生红褐色小斑点,接着扩展为圆形,或者不规则病斑,中央部分灰色,边缘深褐色或黑色。茎部染病,产生椭圆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为红褐色,有细微的黑点,荚上病斑圆形,或者是椭圆形,中央呈现灰色,边缘红褐色,豆粒病斑是圆形,或者是不规则形状,中央灰色,边缘暗色状似“蛙眼”。
防治方法:可用药剂有百菌清、多菌灵、甲基硫菌灵、肟菌·戊唑醇等,根据当地的抗性,合理选择。
2、大豆炭疽病
大豆炭疽病是一种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从出苗到收获前,基本都能为害,危害部位为茎杆、叶片、豆荚等,茎部染病,开始是褐色病斑,然后呈现不规则排列黑色小点,荚染病会出现小黑点,且呈轮纹状排列,病荚不能正常发育。苗期叶片染病,会出现黑褐色病斑,后期病斑扩展后会开裂或凹陷;病斑会从子夜扩展到幼茎,导致病部以上枯死。叶片染病边缘深褐色,内部浅褐色。叶柄染病病斑褐色,不规则。
防治方法:可用药剂有咪鲜胺、溴菌腈、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根据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以及抗性问题,可适当加量或者多喷施几次。
3、大豆根腐病
一般是在幼苗期发生较多,病株根部以及茎基部,会形成褐色椭圆形,或者是长条形病斑,而到了后期根部会变黑褐色,表皮腐烂。病株矮黄,下部叶片提早脱落。病株一般不枯死,但是结荚少、豆粒小。
防治方法:播种前使用种衣剂拌种。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25%甲霜灵800倍液或2.5%咯菌腈1000倍液。
4、大豆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的危害也不小,该病害分布广泛,主要是霜霉菌侵染所致,大豆感染此病毒后,整株大豆会被侵染,比如叶片、豆荚、豆粒等,影响最终的产量和品质。
防治方法:可换用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试试,或者使用复配药剂代森锰锌+甲霜灵、霜脲氰+代森锰锌、烯酰吗啉+嘧菌酯等等,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药剂,另外根据危害严重程度和防效,可多次喷施。
5、大豆菌核病
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幼苗期发病先在幼苗茎基部发病,且向上进行蔓延,病部会呈现深绿色湿腐状,且有白色的菌丝体,病势会加重幼苗倒伏,以及死亡。成株期茎部会产生暗褐色,以及条状病斑,扩大后会变成病斑,呈苍白色,潮湿时病部会产生白色絮状菌丝体,还会有大小不等的鼠粪状菌核。
防治方法:对菌核病防效较好的药剂有50%腐霉利、40%菌核净、25%咪鲜胺、50%异菌脲,每667m2用量为100g,一般于发病初期喷施1 次,7~10d再喷施1次。喷施以上药剂时可加入芸苔素内酯,促进植株尽快恢复生长,提高防治效果。
八、茶树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茶饼病 在高山茶园或低洼阴湿茶园均可发病 。 此病多发生于新梢嫩叶 ,花蕾和幼果也可发病 。
病斑多分布在叶缘和叶尖,初为淡黄色水浸状小点 , 后渐扩大为直径2-10毫米的病斑 , 病部叶面下凹 ,背面凸起呈饼状 ,故名茶饼病 。
防治方法:可在春茶前及每季茶结束后 , 各用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喷洒茶丛 , 效果较好 。 喷洒后20天采茶 。 若用0.2-0.5%硫酸铜液更宜 , 效果良好 , 喷洒后10天可采茶 。
茶云纹叶枯病 病斑先在叶尖或叶缘发生 , 褐色 , 不规则形或半圆形逐步向内扩大 , 上生波浪状的轮纹 , 故名云纹叶枯病 。
防治措施:
1、冬季或早春清除有病枝叶 , 或秋茶结束后喷0.2-0.5波美度石硫合剂抑制病害蔓延 。
2、采茶期摘除病叶可减少病菌再次侵染 , 或400倍灭均丹液防治 , 或50%倍液喷射受害叶片有较好效果 。
九、姜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姜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但也容易受到一些常见的病害侵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姜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 姜黄斑病(Ginger yellow spot):
- 症状:叶片上出现黄色或褐色斑点,严重时叶片枯萎死亡。
- 防治方法:采用病害防治药剂喷洒,注意保持田间通风、排水良好,避免过度施氮肥。
2. 姜枯病(Ginger rhizome rot):
- 症状:姜根部分或全部腐烂,出现橙色或褐色的软腐。
- 防治方法:避免过浓的肥料、过湿的土壤,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适当间作。
3. 姜黄腐病(Ginger rhizome smut):
- 症状:姜根部分或全部出现软腐,有黑色或橘红色的孢子粉。
- 防治方法:选用健康的种薯,避免感染源的引入,适当清除病残体。
4. 姜白粉病(Ginger powdery mildew):
- 症状: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菌斑,严重时会导致叶片颜色变黄,并影响生长。
- 防治方法:喷洒合适的杀菌药剂,保持田间通风,及时清除病残体。
除了以上病害,姜还可能受到其他病害如根结线虫、叶斑病等的侵袭。为了更有效地防治病害,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措施:
- 使用健康的种薯或种苗;
- 保持田间通风良好,避免过密种植;
- 定期喷洒适当的防病药剂,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
- 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杂草,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 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度,避免长期连作。
请注意,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的姜可能面临不同的病害问题,推荐在种植姜之前咨询当地的农业专家或植物保护机构,以获取更具体和针对性的防治建议。
十、豆角病害图谱及防治及症状?
一,豆角红根病
该病害于苗期发病,幼苗感病会导致幼苗茎基部变红褐色,严重时略有凹陷。
防治方法
这种病害发生,要在豆角幼苗刚出土时,及时将豆角种皮清除干净,再就是要提高地表温度,将地温控制在18℃以上,保证根系正常活动,幼苗生长营养充足,其抗病能力增加。
二,豆角锈病
该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发病早期,叶背有淡黄色的斑点,之后变成锈褐色,后期形成小包状隆起,刮开后有红褐色粉末,是专性寄生菌只为害豆角。当日平均气温达到19~25℃时,空气湿度较大, 5到6天便可发生一此。
防治方法
在晴天不能盲目地通风,应抓住有利时机先将棚温提升到33℃以上2到3小时左右,之后再打开风口通风,这样在降低温度的同时可有效降低棚内空气湿气,减少传播,发病早期,可喷48%硫磺浮剂200倍进行防治。
三,豆角炭疽病
该病害主要生于豆角的茎蔓,产生病斑,病部初期办紫红色,凹陷,严重的呈红褐色。炭疽病主要是在豆角的幼苗期感病,当温度达到16~25℃容易发病,低于12℃则停止传染。
防治方法
种子处理用种子量的0.35%的多菌灵或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65%防霉宝620倍液浸种30到40分钟,洗净晾干之后播种。
该病菌主要以种子为传播体,种子消毒很关键,可选用多菌灵或防霉宝620倍液浸种30到40分钟,洗净晾干后即可有效预防。如有发病可在加强管理的同时选用药剂防治如安泰生。
四,大棚豆角斑枯病
发生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斑多角至不规则形,直径2.5―4.5毫米,早期呈暗绿色,后期转紫红色,几个病斑融合为病斑块,致叶片早枯直到落叶,通常在温度高湿度大时才发病。
防治方法:
如发现病株,及时摘除病叶销毁
发病早期洒百菌清+甲托750―950倍混合液,百菌清950倍液+65%代森锰锌1100倍混合液,45%多硫悬浮剂550倍液,后期克抗灵950倍液或克露500倍液喷雾,4―6天1次,连续3次。
五,大棚豆角叶霉病
发生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及茎蔓。发病早期叶片生赤色或紫褐色小点,扩大后至多角形淡褐色或褐色病斑,直径1―2.5厘米,病斑边沿不明显,病斑背面有灰黑色霉层,严重时致初期落叶。
防治方法:
加强管理,适当种植,通风透光透气,增加磷钾肥,提高抗病能力。
农药防治。发病早期喷420倍多菌灵液,或40.5%多硫悬浮剂830倍液,45%混杀硫悬浮剂液550倍,70%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50倍液,12%络氨铜水剂350倍液或加瑞农750倍液。每亩药液40―65公斤,6―8天1次,连续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