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根结线虫病得怎样防治
一、黄瓜根结线虫病得怎样防治
近些年来,黄瓜作为我国主要的蔬菜作物,经济效益好,生产上复种指数高逐步提高,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尤其是保护地设施栽培的面积不断扩大,加上长期的单一化栽培,为黄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以及蔓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黄瓜的生产造成较大影响。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病,我们农户该怎么做?
黄瓜根结线虫病是由根结线虫侵染引起的病害,根结线虫危害黄瓜的根部,尤其是幼嫩根部(侧根和须根)受害更为严重。根结线虫侵染根系时,会通过锋利的口针对根部形成穿刺作用,继而造成机械损伤,为其它的病害、病菌入侵提供了途径。
除此之外,根结线虫的分泌物(唾液)也在其穿刺根部时进入根部组织,破坏根部组织。黄瓜的根系由此形成许多球状或圆锥状大小不等的瘤状物根结,根结初为白色、柔软,后期会逐渐变成浅黄或深褐色,表面粗糙,常有龟裂。剖开根结,通过专业的仪器观察可见许多乳白色或淡黄色细小虫体。
幼虫在黄瓜根系当中吸取营养,加之根结会阻碍根系对营养水分的吸收,地上部植株生长受阻。不过病株在受害初期症状不明显,与缺肥缺水的症状相似,经常使农户混淆。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株茎蔓生长缓慢,叶片变小叶色异常,结的瓜又小又少。有的病株甚至在晴天中午出现萎蔫,早晚课恢复。发病严重的病株逐渐枯黄,最后枯萎死棵。
广东湛江的农户吴生介绍,最近两年的黄瓜不好种,移栽后黄瓜生长缓慢,有的甚至很难定根,叶片枯黄萎蔫。挖出病株的根部能看到,根系的侧根和须根上生长了不少形状不一的瘤状根结。
吴生说,了解到是黄瓜根结线虫病危害后,用过不少的防治方法,但效果都比较差。曾经试过使用一下防地下害虫的药剂,也尝试过生物菌肥与杀线剂结合,不过对土壤中的根结线虫不能彻底灭治。
吴生还说,后来专家让我用盈辉杀线剂的利根砂作灌根处理,并留下几株不施药作空白对照组。用药7天后再去观察,发现黄瓜植株叶片逐渐转绿,根部抽生新的根系。用药半个月后,植株浓绿挺拔,长势旺盛,根系发达,且没有新的根瘤出现。而空白对照组由于受到黄瓜根结线虫的危害,根系长满根瘤,病株渐渐失水萎蔫。
据了解,盈辉杀线剂中的利根砂是“主打产品”,曾先后荣获了全国“植保产品贡献奖”、“广东省名牌产品”等多项殊荣,在国内众多用户当中拥有良好的口碑。因此,农户可以在黄瓜移栽前,结合盈辉杀线剂颗粒沟施、穴施或全田撒施,防效能持续2-3个月。另外如果黄瓜在生长期受害严重的,农户则可使用盈辉解决方案(蓝利根砂加田力健)兑水灌根、冲施。
二、大棚黄瓜怎么防治白粉病?
专家解答
(1)症状和发病规律白粉病俗称“挂白灰”,真菌性病害。从苗期到采收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为害叶柄和茎蔓。叶片发病先在叶背面出现白色小粉点,逐渐扩展成大小不等的白色圆形粉斑,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白粉。白粉初期鲜白,逐渐变为灰白色,后期粉层下产生散生或成对的小黑点。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病菌喜温、湿,也耐干燥,10~30℃均可活动,最适活动温度20~25℃,相对湿度25%~85%。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白粉病的杂交品种,实行轮作,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棚室温度,防止瓜秧徒长和脱肥早衰。②长发病的温室,定植前可用硫黄熏蒸消毒,100米3空间用硫黄250克,锯末500克,或45%百菌清烟剂250克,分放几处点燃,密封熏蒸一夜,以杀灭整个棚室内的病菌。③发病初期喷药防治,可选用2%武夷霉素水剂200倍液,或30%特福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3%好力克悬浮剂3000~4000倍液,25%腈菌唑乳油5000~60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6000~8000倍液,或50%翠贝干悬浮剂3000倍液喷雾。
提示板
白粉病发病初期,用0.1%~0.2%的小苏打溶液喷雾防治效果良好。小苏打为弱碱性物质,可抑制多种真菌的生长蔓延。喷洒后可分解出水和二氧化碳,尚有促进光合作用之效,而且价廉、安全、无污染。
三、苯醚·嘧菌酯能不能防治黄瓜病害?
苯醚·嘧菌酯能防治黄瓜病害,嘧菌酯能防治有哪些病害:
防治番茄早疫病亩用24r32毫升、马铃薯晚疫病为10~20毫升、黄瓜霜霉病和辣椒炭疽病为32~48毫升,对水常规喷雾; 防治葡萄霜霉病用1000~2000倍液喷雾,香蕉叶斑病用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黄瓜白粉病用1000~2500倍液喷雾(用高浓度持效期长,低浓度持效期短)。 防治草莓白粉病喷50%悬浮剂5000~7000倍液,防治苹杲树斑点落叶病 和轮纹病喷5.0%悬浮剂5000~7500倍液。
四、怎么防治黄瓜根系问题?
黄瓜根系弱有很多的原因,可能是温度过高,或者是浇水过量等等,根系弱会造成黄瓜长得小,产量低。
德默尔天叶的根友乐,刺激作物生根多且快,根系发达,加速养分在植株体内的传输,植株整体健康有生机,增强光合作用,提高产量;还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微生物环境,提高作物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提高肥料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