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种玫瑰?
【栽培】
果实包藏于花托内,扁球形,初时青,熟时呈橙红色。玫瑰花繁殖与栽培容易。繁殖多用播种、分株、扦插进行。播种需在秋季,将种于进行砂藏处理。砂藏处理法:将砂子拌和少量土,用水浇湿,以手握可成团,散则成粒为度。再将种子淘洗后拌入砂内。在向阳或半阴地,挖宽60 公分,深80 公分,东西走向的壕沟,将拌了种子的砂子埋入其内,要留有气孔。翌年春初挖出,子粒有破口者下种最好。分株繁殖在春秋均可进行,秋季为好。将1~2 年生的苗木从老株上带部份根分开,伤口能消毒处理更好,极易成活。扦插,多在7~8 月进行。选择二年生的健壮充实的枝条,剪取15~20 厘米长节作插穗,每个插穗最少需带三个叶芽,下部削成马蹄斜形,上部平行。盆插、畦插均可。插后要遮阴、防晒,经常洒水保持一定湿度与温度。约一个月左右即可生根成为新株,一年之后可以移栽。
玫瑰喜光、喜阳、耐严寒和干旱,在北方冬季不需要特护防冻。只要不出大旱天,不浇水也可生长(指地栽)。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较肥沃土壤即可生长旺盛,枝繁叶茂,开花良好。夏季施肥要勤,每隔15~20 天需施一次,施肥后应及时浇水,以防烧苗。秋季要修剪,以防徒长,影响开花和株型美观。玫瑰多蚜虫,要注意防治。
玫瑰的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中碱性或微土壤最宜,微酸性土壤也可。因此,玫瑰应栽植在通风向阳及浇灌、排水条件好的田间、地边的肥沃壤土中。玫瑰忌低洼易涝地,遇涝时下部叶片变黄脱落乃至全株死亡。玫瑰的花芽和萌动要求平均气温7度以上,从萌动初期到花开期需要效积温365度,一般应当时的气温高低而定。玫瑰花期最忌干热风和土壤干旱,有水利条件的田块可进行一次蕾期灌水。玫瑰在生产发育的过程中有两次停止生长期(一般在6-7月称夏眠;11-12月称冬眠),此时不发枝,枝条不伸长。夏眠期是采花苗木的最佳修剪期,冬眠期可配施底肥、灌好越冬水,为来年花蕾的稳产高产奠定基础。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繁殖方法有种子实生、嫁接、高压、母株分株跟插枝,一般以插枝最为便利,插枝因在秋末冬初进行,选择健壮饱满有3至4芽点的枝条(5~7CM),只留3~4片叶子,将枝条斜插进疏松湿润的介质中,保持18~25℃,湿度80~90%左右,有光线但不直射,约一个月后可生根。
病虫害及其防治
红蜘蛛、蚜虫、蓟马、白粉病及銹病是常见的病虫害, 不妨以一路顺窄域油200-300倍与枯草杆菌500倍、甲壳素500倍混合, 充足水份, 均匀喷施於玫瑰植株上. 每5-7天重覆1-2次, 待病虫害控制, 再将间隔延长为7-10天, 一路顺窄域油亦可增加倍数至500倍, 以保护植株. 一路顺本身是精炼窄域油, 对人畜及天敌无害, 是家居及专业的广效又安全的杀虫及杀菌剂, 在国外的研究报告甚多. 而露菌病则可以亚磷酸80%缓冲液稀释800倍, 因有向下移行的特性, 以叶面喷施为宜. 不论任何病虫害都是预防胜於治疗, 初期发生, 赶紧治疗为佳.
红蜘蛛 (Carmine spider mite/ Tetranchus cinnabarinus)
成樠虫及幼樠均在叶背为害, 老叶上栖息密度高, 以剌吸式口器, 吸取叶之养液.温度较高且乾燥时危害较严重. 被害叶片呈现白色小斑点, 发生密度高时可使叶片变黄脱落.
二点叶樠 (Two-spotted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urticae)
成虫或若虫均活泼好动, 喜爱乾燥气候, 多栖息於叶背处吸食汁液. 繁殖力强,生长发育迅速. 成樠会在叶片上吐丝结网, 为害迅速为害其他植株.
蚜虫 (Aphid/ Rhodobium porosum)
年发生数十代, 在5-9月间发生较为严重, 成、若虫均聚集在新芽、未展开之叶片或花苞上, 吸取植物汁液. 使心叶皱缩不能展开, 危害花苞影响花朵之正常开放, 并导致花瓣留下斑点刻痕.
银叶粉蝨 (Silver whitefly/ Bemisia argentifoli)
若虫与成虫均聚集於叶背,刺吸植物汁液,造成叶片褪色,卷曲萎缩,若虫分泌物亦经常诱发植物的煤病,而使叶片蒙上一层黑色煤灰状物,在碰触植株时,白色成虫成群飞舞,很容易观察发现。
吹绵介壳虫(Cottony-cushion scale/ Icerya purchasi )
在玫瑰上的介壳虫有多种, 其中吹绵介壳虫常栖息於叶背及枝条, 雄虫有翅, 体瘦小, 雌虫椭圆形或长椭圆形, 桔红色, 体表生有白色长条绵絮状之腊粉, 并向上隆起, 而以背中央向上隆起较高, 腹面平坦. 春季开始出现, 一年历经3个世代, 一雌成虫可产卵数十粒至千馀粒, 初龄幼虫常沿叶部活动栖息, 二龄後即向枝条移动, 然後群栖而生。
蓟马 (Thrips/ Frankiniella intonsa and Thrips hawaiiensis)
成虫及若虫均危害花部, 锉吸花瓣内汁液, 移动性甚大, 繁殖力强. 使花瓣造成白色斑点, 花瓣扭曲, 皱缩或无法正常伸展.
白粉病 (Powdery mildew/ Sphaerotheca pannosa)
发生於冬春季, 嫩芽被害时卷曲, 亦可危害嫩枝、花柄、萼片及最外层花瓣. 被害叶有白粉病分生孢子以此传播.
黑斑病 (Black spot/ Diplocarpon rosae)
亦称黑星病, 危害叶片, 尤以成熟叶片受害较为严重, 初呈现深紫褐色小斑, 扩大呈圆形状, 中心部呈灰白色. 其上面著生黑点是为柄子壳, 本病在高温多湿时发病严重.
露菌病 (Downy mildew/ Peronospora sparsa)
本病可为害叶片、茎、花梗、花萼及花瓣, 但以为害幼嫩叶片为严重, 初期产生淡绿色不甚明显之斑点, 以後病斑转为紫红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形病斑, 叶片同时有卷缩现象. 罹病严重植株叶片黄化并造成严重落叶, 为本病之重要特徵。
銹病 (Rust/ Phragmidium)
以低温乾燥季节较易发生,初期在叶片上表皮产生桔红色之小斑点,初期在叶片上表皮产生桔红色之小斑点,乃病原菌之夏胞子堆, 重时多数病斑可互相愈合,形成不规则形之大病斑,病斑部之下表皮亦出现桔红至褐色之夏胞子堆. 除叶片外,幼嫩枝条及萼片亦会被感染,产生桔红色銹斑, 严重时顶端生长受阻,促使侧芽生长,枝条因而呈欉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