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有哪些种类?
一、菊花有哪些种类?
英雄气概、凌波仙子、银针、紫矛、金绣球、鸳鸯菊、高山流水、独寻秋色、金狮曼舞、白玉针、墨荷、紫如意、玉翎管、紫燕、金丝垂钓、秋红日月、锦绣鸳鸯、粉牡丹。
菊花种类这概念太过宽泛,以下资料仅供参考:
一、依色分类。这是我国最早的分类法。宋代刘蒙《菊谱》就是依色将36个品种分为黄17品、白15品与杂色4品。
二、依植株高矮分类。按菊株高矮分为高(1米以上)、中(0.5~1米)、矮(0.2~0.5米)3类。
三、依花期分类。按开花季节不同,分为春菊、夏菊、秋菊、冬菊及“五九”菊等。秋菊按花期又分为早、中、晚3类。
四、1982年全国园艺学会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菊花品种分类学术讨论会,将秋菊中的大菊分为5个瓣类,30个花型和13个亚型。现列举如下(亚型从略):
(一)平瓣类:宽带型、荷花型、芍药型、平盘型、翻卷型、叠球型。
(二)匙瓣类:匙荷型,雀舌型、蜂窝型、莲座型、卷散型、匙球型。
(三)管瓣类:单管型、翎管型、管盘型、松针型,疏管型,管球型、丝发型、飞舞型、钩环型、璎珞型、贯珠型。
(四)桂瓣类:平桂型、匙桂型、管桂型、全桂型。
(五)畸瓣类:龙爪型、毛刺型、剪绒型。
五、依种型、品种演化次序和栽培、应用进行分类。具体分法如下:
(一)小菊系(在正常栽培状况下花径小于6厘米):
(1)小轮型、(2)小球型、(3)小星型、(4)小桂型。
(二)中、大菊系(在自然栽培状况下花径大于6厘米):
1.瓣子花类(舌状花以平瓣为主):
(5)单瓣型、(6)复瓣型、(7)莲座型、(8)翻卷型、(9)球型、(10)卷散型、(11)垂带型。
2.管子花类(舌状花为管瓣):
(12)管球型、(13)管盘型、(14)披散型、(15)松针型、(16)舞环型、(17)珠管型。
3.桂瓣花类(筒状花呈托桂状):
(18)托桂型。
4.畸形花类(小花密生毛刺及先端开裂若龙爪等):
(19)毛刺型、(20)龙爪型。
六、依菊花品种对短日照的不同反应分类。将菊花品种分为极敏感品种(遮光到现蕾为15~19天)。较敏感品种(遮光到现蕾为20~24天)、敏感品种(需25~29天)、不敏感品种(需30~34天)和极不敏感品种(需34天以上)。
补充 上面的~~~希望能够帮到你~~·
二、葵花怎样才能健康的成长?
对,上面的是我徒弟答的
三、请问这个紫色的是什么花
这是西洋杜鹃,也叫比利时杜鹃。 西洋杜鹃的栽培管理 栽培基质 盆栽西鹃,喜欢通透性良好、富含有机质的酸性土壤,因此,在配制培养土时切忌使用偏碱件土壤。选用松针:草炭(1:1)配比效果较好,既满足其酸性条件,通透性又好。或者用醋糠、腐叶土、锯末等配制。 温度及光照管理 根据西鹃喜光怕晒、不耐低温的习性,在栽培中控制好温度和光照是养好西鹃的一“个关键。西鹃生长期间的最适温度为15-25℃,最低温度为2℃,最高温度为35℃。在北方,冬季须防寒,大量温室栽培,室内应安装暖气或火墙,以保证西鹃在冬季不受冻害,西洋杜鹃在0一4℃时进入体眠状态,-2℃时易发生冻害,使叶片呈淡黄紫色,大量落叶。低温还造成花芽分化停滞。西鹃在冬季若能正常生长,11月下旬即可开花,花期可达翌年3月份,春季不要急于出室,在西鹃尚未充分适应外界环境前,适当降低室温,以增强其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能力。夏季强光高温,不利于西鹃正常生长发育,应设置遮阳网,透光率在30%-40%为宜。西鹃属半阴性植物,长期烈日暴晒,易导致灼伤。另外,根据不同时期对光照的要求适时见光。夏季透光率在40%即可,冬春季节,在全天有光照的环境下,才能使枝干充实,生长旺盛。斤花期间,中午短时间遮阴。抽叶发枝期尽可能多见光。 水分及湿度管理 西鹃根系为浅根纤细根群,既怕旱又怕涝。因此,浇水要得当适时,一般盆土持水量应不低于18%。因此,浇水时要根据天气情况、植株大小、盆土干湿及生长发育需要,灵活掌握浇水。水质忌碱性,采用弱酸性软水最为适宜。北方水质偏碱,必须经过处理后才可使用。处理办法为,自来水加入0.1%硫酸亚铁或少量食醋。冬季浇水前,最好在蓄水池内存放一段时间,这样可以减少水中的有害物质,同时也提高了水温,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和有机物的分解,有助于根吸收能力的增强。浇水时还应掌握“不干不浇”、“浇必浇透”的基本原则。冬季休眠朗生理活动减弱,需水少;夏季高温应多浇水;开花期不宜多浇水,水分过多易落蕾或早谢。西鹃对空气湿度要求在70%左右。西鹃性喜湿润,湿度过低,其叶片不展,花朵焦边,花蕾不放,枯萎,叶色浅淡,因此,在浇水的同时,还应与喷洒叶面和地面相结合,保持环境湿度,减少叶面蒸腾。 施肥管理 西鹃根系浅,脆而易断,吸肥能力差。施肥应掌握“薄肥勤施”的原则。西鹃要求酸性肥,且肥力缓和,肥效较长,又要求氮、磷、钾三要素含量都较高,切忌施粪水。鉴于西鹃对肥的敏感性,最好“三管齐下”,即基肥、追肥、叶面喷肥并用。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应施用发酵的植物体、骨头、鱼鳞、豆饼等;追肥配制通常是将豆饼、大豆、麻籽、麻酱渣等,按1:10加水,充分发酵,用时再加50倍以上的水即可;叶面喷肥多采用无机肥料,无机肥不宜直接追施,应配制成水溶液,喷施浓度一般为500倍左右。施肥应根据西鹃在不同物候期的需肥规律进行,春季为促进花蕾生长饱满,施稀薄磷肥1-2次,勿施氮肥,以免叶芽长得过快,使花蕾萎缩干瘪,开不出花来。花谢后,每隔1周施以氮肥为主的肥料1次,以补充开花时所耗养分。孕蕾期和越冬前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或过磷酸钙的浸出液。另外,施肥时要注意植株所表现的缺素症状。缺氮时,叶片小,叶层密,抽不出枝条,分枝少,枝短叶瘦;缺磷时,叶子深绿,灰暗而无光泽,易掉叶;缺钾时,老叶灰绿,叶片边缘又变黄绿。 整形修剪 西鹃萌芽力较强,成枝力较弱,对修剪反应不敏感,重剪后隐芽萌发较慢。因此,在整形修剪过程中修剪不宜过重。西鹃花后枝条生长过密,为使来年株形美观,花叶比适当,应及时进行整形修剪,西鹃的造型以自然美为好,也应考虑按株形的特点进行整形。目前常见的株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1)伞式。若主干矮小,基部侧枝旺盛,便可对上部的徒长枝及时摘心控制,促使多分枝,再经数年修剪,即成为伞状株型,(2)绣球式。这是一种更为丰满、更为优美的株型。前4年先造出基层球状,然后再逐年造第二层,通常情况造二层球需8年时间。(3)宝塔式,也称多层楼。这种株型适用于主干直立挺拔的植株,造法为控制上层,发展基层,逐层培养,形成多层宝塔状。在整枝造型的同时进行常规修剪,主要是剪除病枝、弱枝及重叠紊乱的枝条。如枝条过密,影响通风透光,可将内膛枝、细弱枝剪去。春季花后修剪时,应同时摘除残花,以促使新芽萌发。常规修剪还包括疏蕾和摘芽,西鹃在形成花蕾后和开花前还必须进行2次疏蕾,减少养分的过度消耗,以保证如期开出大花。11月中下旬,花蕾过密时,每梢只留1个花蕾,其余摘去。4月上旬,枝梢花蕾旁又会分化出1-2个花蕾,可连同花蕾和梢上新萌发的叶芽一并摘除。 花期调控 为了使西鹃在国庆、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开花,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花期。主要从温度、水肥和修剪入手。 温度 温度是影响花期的主要因素。温度在15-25℃之间花蕾发育最快,开花时间会加速,约30-40天就可开花;开花后温度在15℃以下,开花时间可延长到50天以上;如果温度在10℃以下,花期就会缩短。根据西鹃生殖生条所需温度,可采用人工调节气温的办法来控制花期,即变温式管理模式:(1)开花期间,将温室中的昼夜温度控制在15-25℃。(2)西鹃休眠期间,可以将其放在冷窖或地下窖内。温度控制在0-5℃。(3) 观赏期间,将温度控制在10-15℃为宜。根据不同需求灵活采取变温措施,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花期了。 水肥管理 在采取变温管理的同时,还应结合水肥管理。促花前期保证水肥充足,多施氮肥,但到孕蕾期,要严格控制氮肥,略施磷肥。开花期间充足浇水,休眠期控水、控肥。 修剪 控制花期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修剪。一般说来,在轻度修剪5个月左右即可进入花期,通过修剪调整养分供给,使花芽分化充分,及时孕蕾,以达到如期开花的目的。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是黑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最初叶面产生红褐色小点,随后逐渐扩展为近圆形或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病斑。病斑直径2-5毫米,为黑褐色。黑斑病是由杜鹃尾孢菌(真菌)侵染所致。高温、高湿条件下极易感病。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摘除病叶井清除盆土中或地上的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梢株间保持通风、透光,降低湿度,以减少发病条件。感病初期,喷布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用50%的多菌灵1500倍液防治。 常见虫害有红蜘蛛和介壳虫。生长期间,红蜘蛛为害后,常造成叶子失绿,焦黄,呈老化状。叶缘向上翻卷,下部叶片焦怕脱落,甚至仅剩顶端幼芽,在6-8月份高温干燥时为害严重。可用 0.1%的三氯杀螨醇喷杀,每周1次,让喷3次。也可用50%的乐果乳剂,加水1500倍喷洒。介壳虫每年发生2-3代,主要寄生在主干和主枝上,刺吸西鹃的汁液。受害植株表皮皱裂,植株生长衰弱。可先人工刷掉介壳,然后喷布乐果或敌敌畏1000-15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