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花卉光照 > 正文

蔓性风铃花的养殖方法

发布时间:2025-05-01 13:46编辑:白云鲜花网归类:花卉光照

一、蔓性风铃花的养殖方法

1、想要繁殖蔓性风铃花,可使用泥炭土、蛭石和珍珠岩按照2:1:1的比例混合的疏松沙质土进行扦插。剪下生长健壮的软枝,每段约10厘米长,去底叶,插入土中固定。

2、光照:蔓性风铃花喜半阴,适宜生长在阳光充足但无直射光的环境中,每天需日照3至6小时。在无寒风和霜冻的地区,可将其养在室外花墙或花架上,避免强光直射。

3、温度:蔓性风铃花不耐高温,夏季应避免高温环境,温度维持在10至25度之间。冬季则需放置在南向窗台前,确保充足的阳光。

4、浇水:蔓性风铃花喜欢湿润环境,但也不耐水泡。春夏生长季节应保持土壤湿润,不可干燥;秋冬生长减缓,应减少浇水。

5、修剪:在换盆时进行修剪,短截顶端枝条,去除死根和枯根,修剪的嫩梢可用于扦插繁殖。

6、施肥:养殖过程中,每隔2周追施一次肥料,若土壤养分丰富,可延长至每月一次。

7、注意事项:避免强光直射,夏季高温时需移至半遮荫处,冬季保持充足阳光。控制浇水量,防止水泡。定期施肥,促进植株生长。

二、蔓性风铃花的养殖方法

蔓性风铃花的养护艺术在于精细的温度和光照管理。在炎炎夏日,它偏爱部分遮阴,以免烈日直射导致伤害,理想的夏季生长温度是10至25度,过高则影响其生长速度,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冬季,它需要充足的阳光,选择朝南的窗台是明智的选择,保持5度以上的温度是维持生命的关键。

在肥料供给上,春季和秋季是生长旺季,每10至15天施一次肥,如果环境条件允许,夏季可适量施肥以延长花期。然而,多年生植株在夏季应谨慎施肥,甚至可以暂停,以免对植物造成负担。水分管理则根据不同季节调整:春季和秋季保持土壤微湿,秋季稍干时再浇水;夏季要保持土壤微干,避免过度浇水,但要维持周围空气湿度在60%以上,以保持适宜的湿度环境。

最后,蔓性风铃花四季都能开花,但高温和过度浇水是花朵健康的大敌。遵循这些细致的养殖技巧,你的蔓性风铃花将绽放出最美的姿态。

三、光对生物的影响

光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生态因子,包括光强、光质和光照长度。光因子的变化对生物有着深刻的影响。

1.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1)光强与植物

光对植物的形态建成和生殖器官的发育影响很大。植物的光合器官叶绿素必须在一定光强条件下才能形成,许多其他器官的形成也有赖于一定的光强。在黑暗条件下,植物就会出现“黄化现象”。在植物完成光周期诱导和花芽开始分化的基础上,光照时间越长,强度越大,形成的有机物越多,有利于花的发育。光强还有利于果实的成熟,对果实的品质也有良好作用。

不同植物对光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根据植物对光强适应的生态类型可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中性植物(耐阴植物)。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效率与光强成正比,达到一定强度后实现饱和,再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也不会提高,这时的光强称为光饱和点。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阳性植物对光要求比较迫切,只有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其光饱和点、光补偿点都较高。阴性植物对光的需求远较阳性植物低,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较低。中性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对光的需要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但最适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

(2)光强与动物

光照强度与很多动物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动物适应于在白天的强光下活动,如灵长类、有蹄类和蝴蝶等,称为昼行性动物;另一些动物则适应于在夜晚或早晨黄昏的弱光下活动,如蝙蝠、家鼠和蛾类等,称为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还有一些动物既能适应于弱光也能适应于强光,白天黑夜都能活动,如田鼠等。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只有当光照强度上升到一定水平(下降到一定水平)时,才开始一天的活动,因此这些动物将随着每天日出日落时间的季节性变化而改变其开始活动的时间。

2.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1)光质与植物

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利用光谱中所有波长的光,只是可见光区(400-760nm),这部分辐射通常称为生理有效辐射,约占总辐射的40-50%。可见光中红、橙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成分,其次是蓝、紫光,绿光很少被吸收,因此又称绿光为生理无效光。此外,长波光(红光)有促进延长生长的作用,短波光(蓝紫光、紫外线)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并抑制茎的伸长。

(2)光质与动物

大多数脊椎动物的可见光波范围与人接近,但昆虫则偏于短波光,大致在250-700nm之间,它们看不见红外光,却看得见紫外光。而且许多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性,这种趋光现象已被用来诱杀农业害虫。

3.光照长度与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带来了地球上日照长短的周期性变化,长期生活在这种昼夜变化环境中的动植物,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中间型植物。长日照植物是指在日照时间长于一定数值(一般14小时以上)才能开花的植物,如冬小麦、大麦、油菜和甜菜等,而且光照时间越长,开花越早。短日照植物则是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一般14小时以上的黑暗)才能开花的植物,如水稻、棉花、大豆和烟草等。日中照植物的开花要求昼夜长短比例接近相等(12小时左右),如甘蔗等。在任何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的植物是中间型植物,如番茄、黄瓜和辣椒等。

光周期对植物的地理分布有较大影响。短日照植物大多数原产地是日照时间短的热带、亚热带;长日照植物大多数原产于温带和寒带,在生长发育旺盛的夏季,一昼夜中光照时间长。如果把长日照植物栽培在热带,由于光照不足,就不会开花。同样,短日照植物栽培在温带和寒带也会因光照时间过长而不开花。这对植物的引种、育种工作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

许多动物的行为对日照长短也表现出周期性。鸟、兽、鱼、昆虫等的繁殖,以及鸟、鱼的迁移活动,都受光照长短的影响。

参考文献:生命经纬

再说一句,光与温度易混淆的是:水生动物的洄游和温度有关,陆生动物的迁徙和光有关.动物的冬眠和温度有关.

上一篇:对美景不舍的句子 下一篇:阳台少阳光,种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