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诊断叶斑病类植物细菌性病害?怎样防治?
一、如何诊断叶斑病类植物细菌性病害?怎样防治?
细菌性叶斑病,发病特征一般是初期为圆形,后渐为不规则形,病斑黑褐色,边缘稍隆起,有明显小黑点。
防治方法一般是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烧毁,蔬菜可进行轮作,发病期间降低环境湿度,禁止叶面喷水;可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敌力脱、爱苗、杜邦进行交替防治,避免出现药物抗性。
二、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预防方法是要有允足的光照,通风,经常施肥,罹病植物喷布硫酸铜肥皂液或者粗制碳酸钠溶液(4~5g溶解在1L水中)防治。对患病植物喷洒混合肥液。
防治植物病害还可以使用蒜汁(25g捣碎的蒜和1L水混合浸泡一昼夜),每6天洗刷植物一次。还可以喷雾1杨酸、3g食碱、5mg变性酒精、10g肥皂和1L水组成的混合液,稀释3倍后使用。
4. 防治方法 对所用土壤及器皿经过严格消毒,选用不带病原菌的材料种植。在购入苗木时要严格剔除染病株,杜绝病源。进行扩繁时,要剪取无病虫插枝或根蘖作为无性繁殖材料。栽培品种如果可以尽量选择抗病品种。对于及时剪除病枝、病芽、病叶,清理园内的腐枝烂叶,以减少侵染来源;加强栽培管理,栽培密度、盆花摆放密度不要过大;注意通风透光;增施磷钾肥,氮肥要适量;在休眠期喷洒波美2~4度石硫合剂,在生长季节可喷70%甲基托不津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50%代森铵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硫磺粉对防白粉病很有效,常用于温室中防治,可将硫磺粉在取暖设备上任其挥发,或用加热器(如灯泡发出的热量)使硫磺粉挥发。使用硫磺粉的适量温度为15~30℃,最好在傍晚进行,以免白天使人受伤。发病后及时剪除发病枝叶烧毁,再喷洒50%多菌灵,施用间隔期10~15天。
在生产实践中,防治白粉病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轮作与非寄主花木轮作2至3年,以减少病源。
(2)加强培育管理晚秋到次年早春越冬期间,彻底清洁苗圃,扫除枯枝落叶,剪去病虫枝集中销毁。生长期间及时摘除染病枝叶,彻底清除落叶,剪去病虫枝和中下部过密枝,集中销毁。不宜种植过密,棚室加强通风换气,以降低湿度。及时排除田间和花盆积水,浇水不宜多,从盆边浇水,不使茎叶淋水,减少病菌传播和发病机会。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使植株生长健壮,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
(3)预防大棚内花木发病大棚育苗种植前,彻底清除棚内所有植物,清扫棚室,用药物熏烟等手段严格消毒。严防病苗入室,棚内尽量种植单一花木品种,避免混植,以防交叉传染。早春露地花木萌芽前,彻底销毁棚内病株后,才能开棚,以防病菌孢子传播到棚外。
(4)药剂防治越冬期用波美3至5度的石硫合剂稀释液喷或涂枝干。注意,瓜叶菊等易受药害的花卉不能施用。地面喷硫磺粉,一般每70平方米使用25克至30克,消灭越冬菌源。
(5)生长期在发病前可喷保护剂,发病后宜喷内吸剂,根据发病症状,花木生长和气候情况及农药的特性,间隔5至20天施药一次,连施2至 5次。一季花木,一种内吸剂只能施1至2次。要经常更换农药种类,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6)经常使用的保护剂有50%硫悬浮剂500至800倍液、45%石硫合剂结晶3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500倍液、 70%代森锰锌400倍液。
(7)内吸剂有50%多菌灵500倍液、75%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病害盛发时,可喷15%粉锈宁1000倍液。
(8)抗菌素类有2%抗霉菌素水剂200倍液、10%多抗霉素(宝丽安) 1000至1500倍液。
(9)其他药物还有小苏打500倍液,可在发病初期每3天喷1次,连喷3 至6次。另外也可用白酒(酒精含量35%)1000倍液,每3至6天喷一次,连续喷3至6次,冲洗叶片到无白粉为止。种植在大棚、温室等保护地内的花木,除了喷上述各种药剂外,还可施熏烟剂和粉尘剂。种植前或结束后要进行空棚消毒,每100平方米用硫磺粉250克、木屑500克,均匀混合,分成10堆,用烧红的煤球或木炭点燃,不能用明火燃烧,关棚一昼夜。在熏蒸过程中要严防火灾。花木生长期熏烟易发生药害,应慎用。植物生长期在发病前用45%百菌清烟剂每67平方米用25克或喷5%百菌清粉尘剂每67平方米用100克。
三、牵牛花应该如何防治病虫害
矮牵牛的病害主要是苗期猝倒病(用百菌清、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防治),生长期茎腐病;主要虫害有菜蛾、蚜虫、卷叶蛾等,尤其在国庆花卉生产中较为常见。出现蚜虫一般不能用杀灭菊酯喷施,容易引起药害,影响生长。五、出圃质量。冬季生产的盆花,采用12厘米口径的营养钵,冠幅一般在20—25厘米间,株形整齐、饱满,开花一致;夏季生产的盆花,采用10厘米口径的营养钵,冠幅一般在15—18厘米。矮牵牛可进行长途运输。
病害主要有白粉病。被害后茎叶扭曲萎缩,发现后及时拔掉销毁,可喷洒50%多菌灵500倍液。虫害主要有蚜虫。可喷硒50%敌敌畏800-1000倍液。其他防治方法参考瓜叶菊、一串红、月季病虫害防治部分。
白锈病防治
【症状】发病部位主要是叶、叶柄及嫩茎,受害叶片初期在叶上有浅绿色小斑。后逐渐变成淡黄色,边缘不明显,严重时扩展成大型病斑,后期病部背面产生白色疤状突起,破裂时,散发出白色粉状物,为病菌的孢囊孢子,嫩茎受害时造成花、茎扭曲,当病斑包围叶柄、嫩梢时,环割以上的寄主部分生长不良,萎缩死亡。
【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旋花白锈菌(Albugoipomoeae-panduranae),属白锈属的一种真菌。病菌在病组织内以卵孢子越冬,翌年春天,卵孢子萌芽产生孢子囊,侵入牵牛花等旋花科植物,一般在8-9月为发病盛期,牵牛花种于可带菌并成为翌年浸染源。
注意预防苗期猝倒病,尤其是幼苗阶段,除做好消毒工作外,稀播、充足的光照、良好的通风、适合的温度和不过分湿涝也能大大减少发病机会,一旦发病,应及时拔除病株,使用普力克、疫霜灵、根病治等药剂进行土壤浇灌,一般容易控制。温度高时播种,苗期还要预防腐烂病等。成苗后一般不易发生病害,但因栽培环境的影响仍可发生一些病害,灰霉病、枯萎病和生理性病害等,应以预防为主,可用多菌灵+链霉素每7至10天喷洒一次。一旦发生病害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症施治。害虫要注意预防蚜虫、红蜘蛛、菜青虫,尤其要注意防治斑潜蝇,要注意观察,在虫害初发时及时喷洒相关药剂,一般容易控制。
【防治方法】
①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以减少对种子的浸染。
②选留无病种子作为繁殖种子,播种前应进行种子消毒。避免与旋花科植物轮作。
③发病初期喷l%波尔多液或50%疫霉净500倍液,每隔10~15天喷雾1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