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病虫害防治 > 正文

玉米苗期病害有哪些症状,如何防治

发布时间:2025-03-26 22:46编辑:白云鲜花网归类:病虫害防治

玉米苗期病害有哪些症状,如何防治

一、玉米苗期病害的症状

1、黄叶苗:秧苗叶色淡绿,然后逐渐变黄,严重时全叶枯死。

2、白化苗:叶片上有白色条纹,严重的全株叶片发白,严重时全叶枯死。

3、僵叶苗:主要出现在幼苗3叶期之前,秧苗株形细小,叶片淡绿,黑根多,移栽后,除新叶呈绿色,外叶发黄发僵,抗逆性差,易出现死叶、死苗。

4、红叶苗:小苗生长缓慢,叶片小,根系生长不快,叶色逐渐变红,以至于枯死

5、紫叶苗:秧苗叶鞘由绿变紫,一般在幼苗3叶期时出现,4—5叶期最明显,严重时茎叶细小,叶片枯死。

6、 黄绿苗:秧苗叶片细窄,株形矮小,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严重时叶面呈褐色,最后焦枯。

7、矮花叶病苗:在植株新叶茎部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然后逐渐沿叶脉发展成虚线,向叶尖扩展,叶脉仍保持绿色,形成褪绿条纹,严重时叶片褪绿并且干枯。

8、粗缩病苗:在秧苗5-6片叶时,叶背部叶脉上产生长短不一蜡白突起,病叶特征:叶色浓绿,宽短,硬脆,叶片用手擦有一种粗糙感,病株节间明显缩短,严重矮化,上部叶片密集丛生,呈对生状。

二、玉米苗期病害的防治方法

苗期病害,防重于治。在玉米出苗后的苗期3-4片叶时,立即喷施天达2116壮苗专用加96%天达恶霉灵或者喷施天达2116抗旱壮苗专用型和高效氯氟氰菊酯,间隔7天,连喷2遍,以促进根系生长,防治苗期病虫害,培育壮苗,达到苗早、苗足、苗齐、苗壮,有效防治玉米苗枯病、褐斑病、粗缩病。抗旱保苗,壮苗生根,为玉米的丰产打下基础。

玉米的病害通常有什么?

玉米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是全世界玉米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我国夏玉米区病重于春玉米,大流行年份可造成较大损失。



症状: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较大的损失。以抽雄、灌浆期发病看。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病斑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10~15毫米·3~4毫米,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

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在翌年温度比较适宜的5、6月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春玉米收获后遗留田间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可继续向夏玉米田传播,因此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夏玉米总是比春玉米发病重。华北地区7~8月份气温达25℃以上最适于该病流行,这期间若降雨日多、雨量多、温度大,小斑病会严重发生。



防治方法:①推广种植中单2号、豫玉11号、丹玉13及掖单系统杂交种等抗病高产品种,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为害。②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③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喷雾。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

玉米大斑病也叫条斑病。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以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等温度较低地区以及南方山区发病较重。在大发生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



症状:本病以浸染叶片为主,也浸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水浸状青色病斑,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大的可达15~20厘米·1~3厘米。温度高时,病斑在叶正反两面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能结合连片,使植株早期枯死。

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田间传播发病的初次浸染菌源,主要来自玉米秸秆上越冬病组织重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适宜于发病的温度为20~25℃,超过28℃对病害有抑制作用。中国北方各地6~8月份气温大多处于发病适温范围,因此这3个月的降雨天数和降雨量是发病轻重的决定因素。然而,凡田间病斑出现较晚的年份,不论后期气候冬条件如何,大斑病的发生都不会太重。



防治方法: ①种植杭病品种如郑单14、丹玉13中单2号等。②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③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④化学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于玉米雄花期喷1~2次,每隔10~15天喷1次。



玉米纹枯病(Bhizoctonia solani)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中南部夏玉米产区发生较重,该病可为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如棉花,大豆等双子叶作物。



症状:该病浸染叶鞘、叶片,果穗及苞叶,先从茎基部叶鞘发病,再向上扩展蔓延。初期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近圆形病斑。以后变为白色、淡黄色到红褐色云纹斑块。温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霉,即菌丝和提孢子,以后产生菌核,初为白色,老熟后呈黑褐色。



发病规律:病菌以留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的菌丝和菌核越冬,第二年温度适宜时长出菌丝浸染植株,并流行扩展,发病主要在玉米生长中后期,拔节后如长期阴雨,病害严重。 土壤肥沃、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郁蔽、温度高(最适温度为26~32℃)、温度大(相对温度85%以上),都有利于发病,若温度低于20℃,又遇干旱(相对湿度75%以下),均不利于病菌菌丝的生长,致病力有限,甚至不能发病。



防治方法: ①清除病残体,消毁或深翻深埋。②种植抗病良种。③适时播种,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④化学防治,用5%井冈霉素1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0%菌核净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保液,喷雾防治,施药时要注意将药液喷到雌穗及以下的茎秆上,以取得较高防治效果。



 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 reiliana)是我国春玉米产区重要病害。在东北、华北和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的山区普遍发生,也为害高梁属和类蜀黍属的一些植物。



症状:只在果穗和雄穗上表现症状。受害前期表现为笋状型、矮缩丛生型、黄条型、顶叶扭曲等特异症状,抽穗期出现黄型症状。病株雌穗变小,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苞。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黑粉一般黏结成块。不易飞散,内部夹杂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这是与瘤黑粉病的主要区别。



发病规律:病菌以散落在土中、混入粪肥或黏附于种子表面的冬孢子越冬、成为翌 年的初浸染源,又以土壤带菌为主。在玉米3叶期以前,土壤温度21~28℃,湿度在中度偏旱时最有利于病菌侵入。4~5叶期以后的玉米浸染少,该病也无再浸染。当种子发芽,病菌也萌发,浸染幼苗,随植株的生长,最后破坏穗部,成为黑粉,连作地、耕作粗放,覆土过厚,土壤干燥都有利于浸染发病,该菌在高梁发芽长15毫米前浸染高梁,则引起高梁丝黑穗病。



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以中单2号、丹玉2号、吉单101等杂交种较抗病。②及时摘除病瘤或拔除病株,收获后清洁田园,减少初浸染源,重病区避免连作,实行轮作。③粗耕细作,适期播种,促使种子芽早,出土快,减少发病。④药剂防治,用种子量0.5%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0.8%的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0.2%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量0.3%的12.5%的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进行药剂拌种。



玉米圆斑病(helminthosporiumcarbonum)在种植吉63自交系或以吉63自交系为亲本的杂交种的地方都不同程度的发生。



症状:该病可浸染叶片、果穗、苞叶和叶鞘。叶片上病斑初为水渍状淡绿到淡黄色小点,以后扩大为圆或卵圆形斑点,有同心轮纹,中央淡褐色,边缘褐色,具黄绿色晕圈,大小为1~2毫米·3~10毫米。数个病斑汇合变成长条斑。苞叶上的病斑向内扩展可侵害玉米籽粒和穗轴,病部变黑陷,果穗变弯曲,重者粒和穗轴变黑,籽粒和苞叶上长满黑色霉层。



发病规律:病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病种子上越冬,成每二年的初次浸染源。一般在玉米抽雄前后开始发病,在7~8月份低温高湿条件下很利于病害的流行扩展。若6月份气温较低,阴雨多,湿度大,玉米幼苗也能发病。田间相对湿度85%以上时,数天内就可在叶片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重复浸染。



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②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病残体,烧毁或深埋,增施有机肥,合理密植,注意排灌排涝,降低田间温度,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③在玉米果穗冒尖期或80%果穗抽出时,用20%三唑酮乳油5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上一篇:辣椒什么病害最多 下一篇:桃树打药时间表分别打啥药